钱宝钧,1907年5月出生。192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37年获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理工硕士学位。1996年6月去世。他是我国著名的高分子和化学纤维学家,是我国化学纤维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开拓者,为我国化纤工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钱宝钧的主要研究领域有以下三方面:
一、粘胶纤维原料——棉绒浆的研究
20世纪40年代末,各种人造纤维的世界总年产量已超过60万吨,其中粘胶纤维占84%。棉短绒是天然纤维,是剥去皮棉后附在棉籽上的短绒,长度在一毫米之间,是一种很纯粹的纤维素材料。但是棉短绒在中国传统纺织业中作为废料被处理,实在可惜。钱宝钧与化学纤维教研组在废棉制粘胶纤维的工艺革新项目上,集思广益,借鉴前苏联经验,采用新方法成功制备出粘胶溶液。钱先生以棉绒浆作为粘胶纤维的新原料真正做到化废为宝,实现了纺纱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聚丙烯睛纤维织态结构的研究
钱宝钧在从事科研工作时发现化学纤维中大分子的取向是聚丙烯睛纤维织态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他决定创制一种纤维热机械分析的专用仪器——XRF-2型多功能热机械分析仪。通过XRF-2型多功能热机械分析仪的研制成功,钱宝钧废除了旧的实验方法,建立了一整套溶胀纤维的新方法—热分析方法来研究聚丙烯睛纤维织态结构。钱宝钧和王庆瑞、吴宗锉对纤维素纤维的超分子结构作了理论性的探讨,提出了纤维素“侧序分布”的新概念,并建立了新的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三、纤维大分子缠结的研究
钱宝钧在对超高分子量聚丙烯睛纤维织态结构研究时,发现用溶胀的方法可以用来表征大分子缠结。钱宝钧首创并实现了采用溶胀热分析等实验方法表征大分子体系特别是化学纤维中的大分子缠结,从而开创了大分子缠结实验研究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