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英文
校园原创话剧《钱宝钧》首演 再现大师“纺织强国梦”
发布人:侯恺  发布时间:2019-04-28   浏览次数:455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钱宝钧教授和博士生讨论问题

话剧中,饰演老年钱宝钧的是东华大学表演系教授徐海燕。

本网讯(见习记者 金寒草)9月7日,作为上海高校“大师剧”重点建设项目,校园原创话剧《钱宝钧》在历经一年多的剧本创作和话剧编排后在东华大学正式首演。剧本编剧王濮昨天说,“实际上,这部戏写的不是钱宝钧一个人,而是一批托起中国纺织梦的人。这是钱宝钧的历史,也是东华的历史,更是中国纺织事业的历史。”

今天,当我们走上街头,随处可见人们身着五彩缤纷的各式服装,但是你也许很难想象,60多年前的国人还在为穿衣问题发愁。事实上,早在50年代之初,“早日解决中国老百姓的穿衣问题”就成为萦绕在钱宝钧心头的一句话。

钱宝钧,我国纤维高分子学科奠基人之一,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曾担任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中国纺织大学名誉校长。上世纪30年代,他在留学英国时因抗战爆发毅然回国,后来参与筹建华东纺织工学院、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贡献新中国百姓穿衣问题、前瞻性布局高性能纤维研究,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与学生成长、捐献毕生积蓄作为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基金……

当下中国经历“从无到有、人有我强”的转变,业已成为世界纺织产业版图的核心,是世界上生产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业链最完整的化纤大国,不仅解决10多亿人民粮棉争田的穿衣问题,更为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做出重大贡献。而这一切成就的取得,可以说都与钱宝钧密不可分。

昨晚在东华大学首演的大师剧《钱宝钧》,正是根据我国著名纤维科学家、教育家钱宝钧真实生平故事制作的校园原创话剧。该剧旨在艺术再现钱宝钧“胸怀家国、献身科研、淡泊名利、培育后学”的感人人生,讴歌以钱宝钧为代表的一代大师为实现“纺织强国梦”、“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高尚的师德师风和人生情怀。

“‘ 不为一己求安乐,愿作别人嫁衣裳 ’,钱老的这种精神尤其影响了我们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几代人。”钱宝钧曾经的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看完话剧深深感慨,“我们的一大梦想就是让学院代代传承这样的师德师风,让东华大学材料学科教育跻身世界前列,实现钱老的教育梦、人才梦、科技梦。”

“实际上,这部戏写的不是钱老一个人,而是一批托起中国纺织梦的人。”《钱宝钧》的剧本编剧、上海戏剧学院毕业研究生王濮表示,在创作前期她从与钱老亲人以及他学生们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一颗伟大灵魂,也感受了到一个时代,“钱老他们从无到有,在自己的行业,改变了我们国家的面貌,建立了一个引领世界的标杆。”

在剧中饰演青年钱宝钧的东华大学表演系青年教师姚积汶颇有感触的说,通过扮演钱先生的过程,对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那份矢志报国、发展科研、无私育人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身为中青年教师,更应该继承前辈们严谨治学的教学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在钱老精神感召下,继续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为教育事业倾尽全力。

东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淑慧告诉记者,校园原创话剧《钱宝钧》着力塑造、展现的是钱老及老一代东华人的故事和精神,得到了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学校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这部剧的创作,剧本创作期间,学校成立剧本创作委员会和工作组,协调创作团队通过座谈会、研讨会、访谈会等形式多次听取老领导、钱老亲属、熟悉钱老的学生等意见,并学习借鉴兄弟院校优秀剧目创作经验;剧目排演期间,导演带领全体演职人员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等困难,在暑期加班加点投入排演。学校成立排演工作领导小组及工作组提供排演服务,并邀请钱老亲属、同事及学生为呈现细节建言献策,力争展示好这部反映东华人精神的“大师剧”。本剧的创作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头戏,希望本剧能够成为持续传承、弘扬钱老高尚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品牌,学校要代代相传演好这部戏,师生要成为校园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

相关阅读

话剧《钱宝钧》感人剧情故事

【热血报国】

1937年,“庚子赔款”的留英学生钱宝钧即将面临毕业实习的选择,成绩优异的他,在毕业酒会上,竟遭到国外有关工厂厂长拒绝其实习的侮辱。钱宝钧愤然抗争,却得知自己的祖国正遭受日本侵略的消息。身处异国,此刻战火燃烧着的不仅是他深爱的故园,更是他那颗热切跳动着的爱国心。钱宝钧在等待回国批复的过程中抓紧自费实习,旨在用所学知识报效国家……

【逆境科研】

文革期间,学校实验室被查封,钱宝钧白天接受劳动改造,利用实验室废料将厕所认真打扫干净,晚上废寝忘食地查阅资料,因为他知道,对科研来说,一旦停顿下来,被赶超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步伐。后来,在幼子钱诚及学生的帮助下,钱宝钧发挥国外所学自制仪器的特长,自己搭设备、做仪器,研发用于研究碳纤维的关键仪器——纤维热机械分析仪……连工宣队的刘师傅也为之所感化,雨夜在实验室门外为偷偷做实验的钱老放起了哨。就在钱诚大呼“爸爸,成了!”,纤维热机械分析仪研制成功的那一刻,积劳成疾的钱宝钧眼病复发,双目几乎失明,昏倒在地……

【痛失爱徒】

“早日解决中国老百姓的穿衣问题”,是从50年代华纺建校之初,就萦绕在钱宝钧心头的一句话。他前瞻性布局学校化纤学科建设,嘱托李繁亭、胡学超陈彦模等团队为化纤高速、高产工业化生产,解决老百姓穿衣问题提供了工艺、技术和设备支撑;叮嘱朱介民、潘鼎、张安秋吴宗铨等团队着眼于芳纶、碳纤维和高强高模聚乙烯等高性能纤维展开超前研究。但当1984年全国取消布票的喜讯传来,钱宝钧早早备下好酒好菜,邀师生家中庆祝。一番询问,唯独少了去金山石化开会未归的繁亭老师。“等他下次在,要让他好好喝一杯!”钱宝钧难以掩饰对这位爱徒的喜爱。晴空霹雳,传来的竟是李老师在车站跌倒意外去世的噩耗,钱宝钧扼腕长哭……

【夫妻情深】

一辈子忙于事业的钱宝钧,对家人缺少更多的关爱。夫人王箴是一位温柔贤惠的知识女性,默默操持着家务,培养子女成人成才,无论钱宝钧是选择参加筹建华纺薪水减半,文革中坚持科研突发眼疾,还是高考恢复后全身心忘我培养人搞科研,她始终坚定地和丈夫站在一起。整日的忙碌,让钱宝钧忽略了妻子隐隐发作的病痛,贻误治疗时机……生死两茫茫,钱宝钧向妻子哀婉诉说着恸人心扉的情话,思量,难忘,空余泪千行……

大家眼中的钱宝钧

钱宝钧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潘鼎:钱先生最擅长研究粘胶纤维和人造羊毛这两个品种,他早就看到了碳纤维的重要性,很清楚这些品种是做碳纤维的主原料,非常想往这方面做些事,召集人才开展这方面研究。后来我考上钱先生的研究生。他把我叫到家中说,你考上研究生怪不容易,但我希望你在碳纤维上有所贡献,我都六十七八岁了,希望你们年轻人把这个东西做出来,给学校、为国家做贡献。之后,他还常激励我,肯定我虽基础不够好(当时学校很多同学都是北大、清华考来的)但动手能力强,既然被留下,就应该比他们做得好一点。所以当时我很努力,拼命学,希望自己一定要争气。钱先生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我一定要把它给做好。习总书记说,要有梦啊,我觉得钱先生教我们的也就是学校要有学校的梦,学院要有学院的梦,碳纤维要有碳纤维的梦。

钱宝钧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王庆瑞:钱先生是我的恩师。我是国内第一届化纤专业本科生,是钱先生动员我报考他的博士,成为了第一个国内培养的化纤研究生,并很早开展人工肾透析器等研究。他的科学精神无处不在,记得1960年是国家困难时期,市场上很难买到鸡蛋,钱先生就在自家院子里开始养鸡。看似简单的劳动,他引入了科学思维,通过定时控制鸡窝里每日灯光明暗时间,实现让鸡一天两次下蛋的目的。钱先生身体力行,教育学生要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曾经有一名研究生写了一篇有关数学的论文,署上了他的名字,钱先生立即要求去掉,他说:“论文中没有我的设想,没有我做的工作,不可以挂名。” 

钱宝钧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陈彦模:钱先生特别重视自制仪器,很多化学实验仪器都是他亲手制作。他告诉我们,自制仪器不仅能准确匹配实验需求,还能进一步启发创新思维。在他的影响和带领下,自制仪器成为我们材料学院的传统,这为取得第一手实验数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一次,为了帮助学生找出分子量实验数据中存在的问题,已经80多岁的钱先生拄着拐棍,在晚上10点钟之后来到了实验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这种严谨治学的态度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钱宝钧助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副研究员胡盼盼:钱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他夫人老是来实验室叫他回去吃饭,因为他经常过了点也不回家吃饭。当时他夫人来实验室会对他说,“你别吃饭!你不饿!”但对我说“盼盼要饿的。”就这样,钱先生还会很好玩地问我,“你饿不饿啊?”那个时候食堂已经没有饭了,他就把我带到他家里去吃。其实,校园里经常能看到,不单单是我,跟其他老师也一样,他一谈工作就忘了时间,人家也不好意思说晚了,肚子饿了,他就会“哎呀”一看时间不对,就说“到我们家吧”,到他家吃饭去。

钱宝钧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教授梁伯润:钱先生非常强调基础研究,常跟我们讲要知道“所以然”。有一阵子他在化纤所,要大家学很著名的一本高分子化学书,就是Flory的那本,他让大家轮流讲其中的章节来提高学术水平。因为创新很重要,只有把基础提高了,才有可能往前进一步。老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们年轻人印象很深刻。记得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回来,老先生就生了一场病,他因为疲劳过度得了带状孢疹,头发、眼睛都受到影响。但一恢复他马上就投入了研究,我们当时根本就不具备科研的条件,但他还是千方百计想办法。他把那些原来实验室旧的仪器设备,旧的扭力天平,一些光电的小的设备,通过自己改装来测定纤维的收缩。后来慢慢改进成了一个仪器。有时候为了测准一个数据,他会反复测好多次。有的很小的峰,虽然很小,但他感觉它反复出现,肯定有它内在的规律。他的物理很好,有时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实验现象,去请教他,他会反反复复给你讲得很透彻。

钱宝钧学生、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胡学超:1990年,在法国开一个会,叫PPP——聚合物加工的进展,当时参会的都是世界上顶尖的学者。本来中国邀请的是他,他却推荐我代表他去。当时我去了会场,人家看着我年轻,觉得不像啊。后来,我在会上报告了我们有关高强高模聚乙烯的研究进展。当时听的人一下子都很感兴趣,觉得我们做得很先进。这是我很感动的,把这么重要的会议让一个青年教师去。钱老影响我很多,一个就是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扶上马,再送他一程,自己退到后面。有些我做不到像他那样,但也学到很多。第二,就是学术上的一丝不苟,不允许造假。不能一出点好的东西就赶紧发表,钱先生教我们的就是说要重复验证,要很有把握了才能出去。

钱宝钧学生、美国工程院院士程正迪:我在华师大读数学的时候就想,若深造就选择一个与社会联系更紧密的专业方向。当时东华的高分子专业在上海是很强的,在中国也很有地位,不仅有很有影响力的钱先生,而且整个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和层次结构也非常好,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成果。当时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各个专业,原本一些学物理或学数学的学生,也转来学习高分子。当时我的数学还不错,但高分子知识很弱。虽然会问一些非常幼稚的问题,但钱老还是与我很耐心地交谈,启发我,鼓励我。后来,我用数学的方法解释高分子中的特别现象,文章还发表在《中国科学》上。钱老这种跨学科培养学生的做法,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钱宝钧同事、原中国纺织大学党委统战部部长季碧霞:我们觉得他最困难的时候是文化大革命,一个被戴高帽子,一个被批斗,一个打扫厕所。他当时打扫办公楼的厕所,这个厕所是全校最干净的厕所。他用化学药品,用工厂里废弃的酸碱来打扫。很不容易,他还研究怎么打扫才能更干净。这就可以看到他的精神状态,无论什么样的境遇,他还都要做到最好、更好。在文革时,他生眼疾,看不清楚,一方面在看医生,另外一方面他很乐观,稍微好一点,他就用放大镜看资料,还在写论文。他对不公好像很淡然,没怎么见他发牢骚,好像不觉得委屈,这种事情都是人家做不到的……

钱宝钧学生、原中国纺织大学化纤所常务副所长吴宗铨:记得文革后,学校首次要接待一个外国专家团,本来他们要住到外面宾馆。钱先生说,还是住学校吧,这样又省钱又便于交流。改造专家楼时缺钱买洁具。钱先生就自己拿出钱,还动员自己的大女儿拿出钱,给学校买了几十套洁具。他还请专家到他家吃饭,都是自己出钱。后来学校有钱了,要把钱返还给他,他不要,就说,实在不行就设立个奖学金吧,不要署他的名字,叫“五爱”奖学金。钱先生特别关心学生,早些时候,仅有少数家庭才能订到每日半包牛奶。一天,得知实验室有学生患肺病,钱先生就让夫人每天把自己的那份牛奶亲自送到实验室给学生吃。

钱宝钧同事、东华大学材料学院研究员吴承训:钱先生去世时捐了所有积蓄50万元作为作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奖励基金。实际他最后的工资就380块一个月,带研究生有点津贴,他自己的工资怎么也弄不到50万,是子女怕他舍不得花钱,给他的钱及工资津贴省下来的。但他知道青年教师的钱不够,当时就说,“我留下来的钱就是准备发奖金的,就是给大家的。”他个人很简朴,假如你有机会去他家里,很简单,没什么装饰。